做好顶层设计合肥出台"史上最严"治巢政策

信息来源:合肥在线  发布日期:2017-12-22 15:39   点击次数:419

  冬日的巢湖,别有一番情致。金色的朝阳洒在湖面上,波光帆影,妩媚动人,给寒冷的天地带来了浓浓的暖意。如此秀美的巢湖,自然成了合肥人周末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然而,不久前,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安徽省进行督察反馈时指出,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针对督察中存在的问题,合肥市正在积极整改并深刻反思。12月7日,合肥市印发了《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了巢湖的重要地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当前巢湖治理、保护与发展的新要求,将巢湖治理纳入到“必修课”。
  合肥市坚决打赢巢湖治理“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九五”开始,国家一直把巢湖列为全国“三河三湖”治理重点。由于区域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城镇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未能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未能大幅改善,导致部分入湖河流污染负荷指数居高不下,巢湖水污染状况仍然较重。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7月29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安徽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进程。
  面对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形势,合肥市深刻反思,并卯足一股劲,横下一条心,誓要坚决打赢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攻坚战、持久战。与此同时,合肥市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工作方案》,提出了20条务实有效的举措和一些阶段性目标任务,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充分肯定。如今,合肥市又制定了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保护与发展,再度展示了合肥市打赢巢湖治理这场硬仗的信心与决心。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换得天蓝水清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合肥“大湖名城”的加快建设和域内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巢湖面临更大的环境制约,污染风险加剧。如何统筹好“保护、治理、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巢湖治理的关键。
  《意见》中明确,突出减排、净化、扩容关键环节,协调水质、水量、水流三位一体,实施治污、复苏、养生关键步骤,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治理西北、保护西南、防治东北、连通东南、修复环湖”分区布局。
  至2020年,巢湖流域防洪短板基本补齐,水量调配能力明显增强,入河污染负荷有效削减,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水环境国控断面有序、河湖水质有效改善、湖区蓝藻控制有力、污水排放监管有方,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至2022年(引江济淮工程建成时),巢湖综合治理迎来拐点,截污治污体系完善,水循环健康,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科技支撑有力,生态环境好转,“健康巢湖”目标基本实现。
  近年来,合肥城区的快速发展正在挤压巢湖的环境容量,并势必抵消多年来之不易的治湖成果。对此,《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划定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将划定巢湖流域水环境一、二、三级保护区,借鉴太湖、滇池等地做法,积极争取在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控制建设区。同时,按照规定将巢湖流域合肥市范围内相关区域纳入全市生态红线范围。
  环巢湖生态保护已投入169.8亿元
  尽管巢湖问题依旧多多,但是合肥市一直在行动。自合肥市“拥湖入城”后,为有效控污,在先期启动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基础上,2012年又实施了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一至六期工程。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69.8亿元。
  “一期工程以防洪和治河为主,减少洪涝灾害并为治污打基础,共安排了南淝河、兆河等重点入湖河道防洪整治、环湖大堤防洪加固、河道清淤护岸及截污管网建设等16个项目,将于12月底全部完工。”市政府副秘书长、环湖办主任高斌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至四期工程均在计划内建设中,五期、六期工程为‘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设计已基本编制完成,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巢湖治理阶段性成果已然体现,然而大河大湖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并非一日之功,不容丝毫懈怠。”高斌友坦言,新的《意见》在解决巢湖治理问题上针对性更强,“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不懈,虽然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巢湖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如高斌友所说,治理巢湖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没有所谓的“捷径”,新的《意见》注重解决巢湖综合治理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守护巢湖的“绿水青山”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现在开始行动,还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