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合肥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  发布日期:2017-12-14 15:52   点击次数:45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合肥,需要合肥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绿色发展的新方略,在绿色发展上闯出一条有合肥特色的新路子,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辟合肥绿色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对于合肥来说,应从新的历史方位、更宏阔的背景去审视合肥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准新坐标,把握新要求,对发展的新起点、肩负的新任务,需要有更为清晰和自觉的认知,咬定主攻方向,在绿色发展上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绿色产品与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努力地迎难而上,克服产业层次偏低、环境风险偏高、绿色发展法治化水平不高等挑战,以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和历史责任感,科学谋划合肥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目标。
  第一个阶段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市上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基本完善;环巢湖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巢湖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完成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巢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向全国推广的大湖治理模式;全市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全面达标,天蓝、山绿、水清、气爽成为常态。与全国同步,美丽合肥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目标(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法治化制度健全完善,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领先全国,合肥成为世界绿色发展典范城市,巢湖成为世界名湖;形成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向世界推广合肥绿色发展路径和方案,进入水平更高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新时代。
  探索合肥绿色发展新路径
  一是在空间结构上,科学编制和实施空间规划,优化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城镇发展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和推进乡村复兴计划与行动,建设有合肥特色的生态青山绿水、生活富足现代、邻里关系和谐的美丽合肥新乡村、魅力合肥新乡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组团式、紧凑型理念优化合肥主城区及各组团、副中心城市形态。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新型社区为节点,突出田园城镇体系发展理念,以突显自然人文特色建设特色城镇,将城乡融合有机而又长久地融入田园城镇体系之中,形成“中心城市-县城-特色城镇-村域城镇化社区”的城乡融合体。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重点区域综合治理,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环巢湖和江淮分水岭等生态脆弱区域要落实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铁腕治污,科学治巢,细化并加快推进巢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以“山、江、河、湖”为骨干的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空间支撑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在经济发展上,把生态优化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高起点推进发展方式转型。
  更加注重创新。在全市上下进一步汇聚力量、集中资源、聚焦政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真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发展动力转换速度,让创新成为新时代合肥最鲜明的新特征。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企业资源,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取向,促进绿色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形成绿色产业体系;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跨越;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高起点发展绿色农业。
  三是在资源利用上,加强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治理。
  全面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切实保护水、土、林、矿、物种资源和大气环境,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把环保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完善社会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四是在制度建设上,为法治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对耕地、水、物种等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使用责任、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区域联合治理新机制,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共同治理和绿色发展合作服务体系。